李婶拍着手幸灾乐祸的说道:“这下好了,周良瑾的未婚夫吴家一家子都是酸儒,特别是吴老太爷最讲究名节之类的,这下退婚是板上定钉的事了。真是苍天有眼,让他们家也尝尝这种滋味儿。”说完,她又觉得自己触动了文丹溪的隐痛,连忙轻轻打了自己一个嘴巴:“你瞧我这嘴,文姑娘你可别跟我老婆子一般见识。”
文丹溪豁达的说道:“没事,我早看开了。周家那样的人家,即便我嫁过去也过不好。倒不如早退了干净。”
李婶和王婶一起笑着,直说她豁达。
文丹溪转而又叹道:“不过,那周良瑾也真够可怜的。”
王婶也说道:“是啊,周家人其他人不地道,但周姑娘却是无辜的。”李婶笑笑,一脸的不赞同。不过,因着这个话题有些敏感,两人也很有眼色的没再继续下去。
关于周家之事引起的风波停息之后,雁鸣山上的人们又开始了他们蚂蚁一般的忙碌而又充实的日子。
七月初十,离家将近二十日的陈信竟真的写来了一封信。
文丹溪表面淡定,实则心情迫切的打开了这封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首诗:
一
路上山高水又长,强盗土匪一窝窝。
众人皆弱独我强,杀得贼人直喊娘。
二
白日要吃饱,晚上睡好觉。
不要疑心我,大伙看着呢。
另附言:回信写好后可通过门缝塞到我屋里,等我回去看。
第四十二章中秋(上)
文丹溪看完,笑得直揉肚子。这写诗的水平,还真……不一般。看到最后一句时,她不由得暗骂这人狡猾,因为他是走镖行踪不定,没法回信。所以他才加了这么一句。她看完正面又习惯性的翻到背面,背面果然还另有内容。上面画了一只箭,文丹溪估计他是寓意自己归心似箭。下面还注有一行字:可能在七月(这里的时间都是指农历)底回去,一定会赶上中秋,不要挂念。
最后一行字十分潦草,估计是临行前又加上的:天太热,饭难吃,人饿瘦,回去补。文丹溪看着这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他蹙着眉头,鼓着腮帮子撅着嘴的委曲模样。她觉得陈信很多时候一点都不像他这个年龄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报大了岁数,还是真的幼稚,唉,自己又想多了。
文丹溪将信看了两遍才收起来,走出房门时,脸上不由自主的带着隐隐的笑意。李冰雁脸上也带着揶揄的笑容。文丹溪没理会她,她径直去查看酿的果酒。还有一个月,陈信回来应该能喝上酒吧。
七月中旬时,雁鸣山附近连降了几日暴雨。听人说东南几省今年又发大水了,文丹溪忍不住直叹息,果然是天灾不断。她生怕易州也会发步其后尘,待雨势一停就赶紧去找秦元让他带人到山下的田里去挖沟渠排水。同时,驻扎在山下各村落的士兵也组织村民一起修筑堤坝,挖沟渠以防不测。不过,这也只能对付一般的雨势,若是连下十天半月的,谁也没办法。还好,天公作美,雨只下了四天,天就放晴了。山上众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天一晴,士兵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山下的庄稼要除草施肥,各处的仓库也需要修葺。只短短的二十天,易州城里的粮价就翻了三番,并且还有上涨的趋势。其他地方如秦州代州之地粮价也是高得离谱。山上的士兵都看得明白,他们不一小心就有挨饿的可能。因此不消头领们吩咐,他们都自觉的去山下干活看护,很少有偷懒耍滑的。力气大的懂得种田的都下地,那些年纪小的则去山上采接野菜茹类等物,文丹溪则带着一帮妇人和一些年纪大或是受过伤的士兵在后山处理这些东西。
山上地方大,光是现成的山洞就有几十处,这些都是前几任山贼挖好的,正好方便了他们。文丹溪干脆全部用来储存东西。
文丹溪和李冰雁终日忙个不停,秦元看不过去,前来劝她们:“文大夫,你们不必这样忙碌,山上存粮还有一些,我们破虏军每年都要走十几趟大镖,再加上山下十几个村子上交的粮食,不怕没粮吃。”
文丹溪捋捋头发笑道:“这些山货都是应季的,过了这个时节都没了。浪费了怪可惜的,趁着有人手多做些出来,省得咱们寒冬腊月没菜吃。”
秦元呵呵一笑,连连点头称是。他们以往一到了冬天的确没有什么菜吃,这山上有了女人就是不一样。看来他得多招些女子上山了。
光阴荏苒,转眼间半个多月又过去了。山下的庄稼长势非常茁壮,郁郁葱葱的连成一片,让人看着心生不由得心生欣喜和满足。
文丹溪站在半山腰的亭子里,望着这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来的满足感。中秋就能收获了,中秋人也该回来了。
很快就到了中秋节这天。众人翘首以盼,但是直到八月十五早上也没见人回来。文丹溪心情不由得些郁卒。正在想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时,却听得小喽啰来报,说贺黑子回来了。
文丹溪忙快步跑过去看,就见贺黑子正抹着汗珠站跟秦元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