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祛湿,加同样分量的红枣捣碎开水冲服还能养颜,同样也是炒菜的好佐料。不过,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人们自然不会用来养颜或者当做佐料,人们在习惯上是用来治疗感冒:一块生姜切碎,加入三碗水,熬成一碗时,趁热喝下,出透汗后一般的小感冒也就痊愈了。因此,买生姜的人在龙家湾方圆几十里,很少有人来买生姜的,龙信的生姜真要丰收了卖也是个大问题。
龙家湾,据老人流传下来说,建村不到千年,好像是宋朝以后迁移过来的,据说龙家的古人原本是朝廷大官,后来因为避祸才迁移来这的。龙家湾,顾名思义就是个九曲十八弯的丘陵地带,除了柳树沟常年有点不多的泉水,绝大部分农物还是靠天吃饭,因此,龙家湾的日工值只有八分钱,就是说,一个壮劳力一天累死累活干下来才值八分钱。龙信之所以能去一百里开外的北山帮工,除了当过兵抗过日,见过世面外,还是因为北山有一位老战友帮忙说情才有一个帮工的机会。帮工是帮忙打坯,就是做土砖,盖房子用的,北山的帮工工钱比龙家湾高的多,一天下来要二毛钱,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当帮工的时候,看到主家种姜收入不低,能盖起半砖办土的房子,就知道这东西说不定是自己将来的希望。也是龙信当兵时转战南北知道的多些,要说换做别人也不敢种,因为种了也没人买,到其他地方卖是不允许的。在那个年代,经济物是不允许私自种植的,要以粮为刚,卖经济物是投机倒把,是要拘留的。
这几天,龙信可是够忙的了,指挥着全家人,用了好几天功夫,小心翼翼的把生姜收获起,又把生姜放到了井窖里。又请了木匠把独轮车上上下下修理了个遍,又准备好了包裹生姜防冻的破被子;又提着几十斤生姜到了书记许富的家里,千恩万谢的把从公社开来的介绍信拿了过来,一切收拾妥当才跟女当家的商量起来下江南的事情。
“他娘”龙信对着自己的女人说:“这次下江南,我想让老四跟我去,怎么样”“老四跟你去他还这么小”龙丹娘急忙说,“老大老二老三都上学,我不在家你一个人就够累了,也无法照顾老四,再说了,老四跟着我和我做个伴,省的我孤单,也让老四出去见见世面”龙信肯定的说道。龙丹娘转头问龙丹:“小四,你愿意跟着你爷去江南吗”“我愿意”龙丹点着与身体不相称的大脑袋使劲的说。龙信笑着说:“别看老四身体瘦弱,可性子好,我看比他三个哥哥强,有出息,就这么定了”龙信脸色凝重的对着儿子说:“儿子,明天我们就一块下江南”。
第3章:初下江南
龙信推着独轮车,上面放着五百斤生姜,生姜上面坐着龙丹,爷两个出家乡,过沂蒙山区,经淮河,渡长江,在各地红旗招展,如火如荼的遍地革命的热潮中,风餐露宿,一路上由于龙信小心翼翼的周旋,倒也相安无事。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来到了镇江边上的一个小镇梅城。
小镇梅城,四处是古香古色,一眼望去,一座座四合小院错落有致,浓郁的江南气息,也使得龙信精神大振。龙信也是第一次来到江南,眼中满是惊奇。当年百万大军过江南,由于龙信腰部挨了小日本兵的一枪,没能跟随大军南下,由当时的部队首长给开了一封介绍信,就退伍到了地方养伤,一直到现在也没落实政策给予安排,也许是部队的政管部门给遗忘了吧。
眼望着四处的青砖碧瓦,安静的气息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好像没有了争斗,没有了北方那种与天地人争斗的场面,世外桃源般的气息倒使得龙信没了主张。龙信万般无奈下只好扯起嗓子吆喝了起来“卖生姜来卖生姜来”,喊了半天,竟然没有人来答理,偶尔过往的行人就像看怪物一样望着龙信,不解的眼神使得龙信更加迷茫起来。
“怎么回事难道江南不兴做买卖”龙信自言自语的寻思,怎么办龙信没了主意。
龙信推着独轮车,漫无目的的走着,来到一个看起来很大门楼前,放下独轮车,把龙丹从车上抱了下来,自己拿起旱烟袋一口一口的抽了起来。
临近天黑的时候了,一车的生姜无人问津,龙信的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吱呀”身旁的大门突然开了,“嗨,吓我一跳,你是干什么的”门里走出一个五短身材的中年人,“我我是齐鲁省的,来这里做买卖”龙信有些怯懦的答道,“齐鲁省的那么远怎么跑到这里来做买卖”中年人不解的问道。“阿福,你和谁说话”这时门里面又走出一个白发躘髯的老人,“咦卖什么的”躘髯老人又问道,“大爷,我是齐鲁省的,来这里卖生姜的”龙信恭敬的答道。“生姜生姜可是好东西,可是那么远,你还真行,2000多里地啊”躘髯老人道。
躘髯老人说道:“怎么在我这大门下,不去集市”“我初来咋到不知道怎么卖,喊了半天也没开张”龙信沮丧的说。
“这样吧,你一个外地人,也不容易,就住到我家里来吧,我家就我和阿福两个人,你要不嫌弃就住到我家厢房里吧,明天再说卖姜的事情”躘髯老人征求的问道,龙信连忙说:“怎么好打扰你们”“齐鲁人都是仗义痛快,怎么还怕我贪了你的东西不成”躘髯老人生气的说道。“怎么会,您老要是不怕麻烦我就暂住你们家了”龙信赶紧说道。“这才对,这年头,争斗纷乱的,都不容易,进来吧”躘髯老人高兴的说道。就这样,龙信爷两个就住在了龙人老人家里。
晚饭后,龙信去正房北屋里去见了躘髯老人,表示致谢。这才聊起了话题,龙信把家乡闹革命的情况跟躘髯老人一五一十的细述了一遍,躘髯老人用手捋了捋胡须,沉吟这说:“北方历来乃纷争好斗之地,自古英雄出北方,这也难怪,太祖打江山以来,也是穷底子,合该有这么一劫。倒是这江南梅城,自古以来少有兵家纷争,也不失为世外桃源,倒也没有涉及到这里来。龙信啊,说起来我们还是本家,你可能不知道,当年先祖避祸,倒是有一支家族去了你们齐鲁,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这一只啊”龙信答道:“我是守字辈,十八世,这孩子是十九世,桂字辈,听我爷爷说,我们这一支也是避祸迁移的”。躘髯老人一听道:“看来真是了,我们真是本家,我是十七世的,京字辈,老夫今年九十有七,你得叫伯父了,你们齐鲁省的方言叫大爷吧呵呵”龙信一听,满脸的激动,连忙对儿子龙丹说:“龙丹,快叫爷爷”“爷爷”龙丹乖巧的叫道。躘髯老人高兴的说道:“小家伙叫龙丹吧,我这一支一直人丁不忘,到我这一代就只剩下我自己了,还有家人阿福,我一直未娶,膝下无子女,今天干脆就认这个孩子为孙子吧”。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躘髯老人就对龙信说道:“今天你去集市上,让阿福领着你,这方圆几十里的人大都认得我,也买我个面子,不会有人欺负你,就连集市上的事情,也让阿福帮你张罗张罗”接着老人又说:“我行医几十年,也略懂相术,龙丹这孩子有些看不透,说不定是个奇才,这些日子我就给你照看着,你放心去做买卖”龙信连忙道:“那感情好,就麻烦大爷您了”,说完,就由阿福领着去集市了。
来到集市上,阿福对龙信说道:“龙大哥,你是想多赚些那还是少赚些”龙信说道:“自然是多赚些啊”,阿福说:“想多谢就零卖,现在的生姜价格是三毛钱一斤,我们这里的大米是一毛五一斤,你也可换些大米运回去,只是要多待些日子了”“那就按照老弟的话做”龙信说道。说完,阿福领着龙信把集市的摊位找好,又嘱咐了集市上管事的头头方才回去了。
躘髯老人在阿福领着龙信去集市后,就细细打量其龙丹来:“天庭饱满,上丹方圆,是个福相,可惜身子羸弱,大概是营养不良所致,破坏了法相,看来此子50岁前劫难不断,难有成就,我膝下无子,一辈子也没收徒,师门总得有个传承,龙丹今日巧遇于我,也算缘分,看来也是气运所致,就赌一把了,今生所学只好寄予此子了”。老人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想到这,老人也想通了,不做他念,只等着龙信回来与其商量着办了。
晚饭后,躘髯老人把龙信叫到北屋里,郑重其事的对龙信说道:“龙信老侄子,你走后我观察了龙丹半天,这孩子天生异象,只是这几年孩子营养不良,把身子弄坏了,需要后天培养,我打算收龙丹为徒弟,好好培养培养这孩子,你可愿意”“收龙丹为徒学医”龙信惊奇的问道。“不光学医,还要习武,我是有门派的,一直也没收徒弟,今日遇到你们,也是有缘,这孩子说不定能将我门发扬光大”躘髯老人回答说。龙信说:“大爷,我也不懂医,更不懂武道,你看着这孩子行,那就行,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躘髯老人说道:“也不用交给我,你再这里有一个月也就把生姜卖完了,这一个我用药水把这孩子养养,就是我们门内所说的洗筋伐髓,一个月后你们该怎么回去就怎么回去,你们明年这个时候再来,我再为他补身子,连来三年,三年后孩子上学了,我去你们那教导孩子,如何”“行”龙信干脆的回答道。
接下来的日子,龙信每天去集市卖生姜,逐渐也在梅城镇混熟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齐鲁省的汉子是卖生姜的,而且还是躘髯老人的本家,大家也都照顾一些,一个月下来,龙信用生姜换了600斤大米,还卖了60多元现金。一个月算下来在当时也算是有钱有粮的富人了。
龙丹在躘髯老人的照顾下,身子也逐渐好转,原本羸弱的身子也丰满起来,每天在中药里泡一个时辰,一个月下来,在小龙丹的眼光里也好像露出了一丝灵气。其他时间,闲来无事,老人就给小龙丹看小人书,讲武侠故事,多多少少,小龙丹也认识了几百个字,一般的小人书也能念了下来。
一个月多了,龙信的生姜终于卖完了,龙信就打算回老家。躘髯老人也不强留,说了些道别的话,又悄悄的送给了龙信50元钱当做小龙丹的营养费。龙信开始说什么也不敢要这50元钱。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款。老人只好说是送给龙丹的,龙信无奈,就只好收下了。
回走的路上,路过沂蒙山区,一个不小心被几家农户发现了龙信有大米的情况,从来没见过大米的山里人非要买一些尝尝。龙信无奈,山里人也没什么钱,就是每家每户有的是地瓜干,龙信只好以三斤地瓜干一斤大米的价格,换了三百斤地瓜干。加上原来的500斤大米,八百斤的粮食装了满满一大车,累的龙信只好三里一歇,五里一停的慢慢的往老家赶去。
第4章:批斗龙信
龙信的回家,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本来龙信回家的时候是在晚上,可也背不住有人发现,推着整整一大车粮食回家,是无法完全藏得住的。加上小孩子嘴不严稳,龙信下江南换来八百斤粮食的事情终于弄得满村尽知,无奈之下,龙信两口子只好把100斤大米拿出来,挨家挨户的每家一斤大米的送了出去,然后,又称出30斤给书记许富也送了过去,这才平息了风波。
按说,龙信这样做也仁至义尽了,应该没事了。可天有不测风云,下江南的事情一直就传到了县里。此时县里的争斗正是热火朝天、人仰马翻,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一支据说是最最革命的红色队伍来到了村大队部,找到了村书记许富,要求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投机倒把分子龙信交出来,要带到县里做反革命典型,进行游街示众。
不得不说,书记许富的见多识广,见来的这些闯将们横门冷对千夫指,只好低声下气的解释,又把龙信早年参加抗日队伍的事情搬出来,好说歹说,总算没让造反领袖们把龙信带走。
但是,死罪可绕,活罪难免,不去县里游街示众也行,但必须在村里游街示众,以儆效尤。没办法,书记许富只好安排人用大红纸糊了一顶大帽子给龙信带上,上书:反革命的保皇派,走资本主义的走狗龙信。足足在四邻八村游街示众了三天。
龙信老实,本没没几个人认识,这下好了,四邻八村的人没有不知道龙信的了。农民还是以食为天,虽然龙信游街示众,可是没有多少人痛恨龙信,人们对龙信更多的是羡慕和嫉妒。游街有什么,换不是白花花的大米照吃不误龙信的游街不但没有起到警示用,更多的却引起了人们对粮食的欲望可渴求。
最最革命的队伍走后,有一个怪现象发生了:龙信的声誉不降却升。开始三个两个的跟龙信搭讪说话,说些不疼不痒的话,问一些江南如何如何的话题,到了后来,龙信的家中更是流水般的来客,问一些如何去江南的事情,大有村村都有人想去江南淘金的年头。
龙家湾最先来问话的自然是龙方,龙方多年经商,头脑自是灵活,其次就是书记许富了,后来,几乎是胆子稍大一点的都来了,问话自然是江南的事情,其心理自然也是想去江南淘金,盘算着如何也去多捣腾点粮食回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最后,还是书记许富发话了:想去江南捣腾粮食,你们有生姜吗你们拿什么去捣腾这样吧:今天晚上大家凑份子喝酒,让龙信大哥给大家合计合计先怎么种姜,有了生姜才能有本钱去江
全本看书网【qbkansh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眼尘缘》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